佛學答客問(四):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麼?
阿恆
佛教的教典之多,乃是眾所週知的事,所以到今天為止,尚無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幾部是代表性的佛經,在中國之所以有許多宗派的出現,大體上是由於所宗經論的立場不同而產生。
不過,佛教的教理,有一個基本原則,那也是釋迦世尊對於宇宙人生的特別開悟,悟到一個緣生的道理。
所謂緣生,就是因緣所生,也就是由於各種關係的結合而產生各種的現像。比如一篇文章的能夠成為文章,能夠到達讀者的手裡,能夠使得讀者明白一些有關佛教的問題,這中間的關係(因緣),看來簡單,實則複習之極;文字的來源及修養,知識的累進及吸收,作者的健康熱忱及見解,加上文字的製造及運用,文稿的檢字排版及印刷,郵件的寄發及傳遞,最後還得有讀者自己的興趣知識及精神,才能完成一篇文章從作者到讀者之間的任務。這種關係(因緣)的舉例,尚是粗淺而明顯的,若要更進一步的考察,每一個關係的單元上,也都連帶著很多的關係,這種關係連帶關係的現像,便是因緣。事物的出現,是由於因緣的聚合,事物的消失,是由於因緣的分散,這就叫做緣生緣滅。
正因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,都是緣生緣滅的,都是變化無常的,也就證明一切的現像,都是假有的、暫有的、幻有的;從一個水面的泡沫到整個世界,乃至太空的星球,都是一樣,都不是永恆的。既然不是永恆實在的,就證明是一切皆空的,所以佛教稱此道理為「緣生性空」。
佛教,一向被人稱為空門,原因就在於此。但是,大家對於佛教的空義,又是誤解的多。因為佛教的空,是說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,這個空,相當於不實在的意思,多數人以為空了就一切都沒有了,其實,佛教是由緣生(關係)的分析上說明空無實體的道理;正像一輛汽車,如以化學家眼光去分析,汽車就不實在了,汽車僅是各種原素及關係的結合而已,但從現像來說,當汽車尚未損壞到必須送進大熔爐裡重新熔鑄的時候,汽車還是汽車。
所以,佛教講緣生性空,是著重於本質的分析透視,從而警惕我們人生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,不要為了幻妄的名利物欲而變成名利物欲的犧牲品,這就叫做看破、叫做放下。看破的是現象的幻境,放下的是名利物欲的貪得無饜,而不是否定了現象的存在,所以佛教徒講本體是空,但仍離不開幻有現象而存在,因為若無力解脫生死,終究是在業力的造作與受報之中,業力也是幻有的,但卻能夠牽引生命的升降而感受苦樂。
在這裡,不要忘了:一切現象的幻現幻有,都是由於眾生的業力所感化。因此,若能悟透了緣生性空的道理,便能不受一切幻景的誘逼;不作一切幻景的奴才,而得自由自在,那就是一種解脫生死的功夫。人,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轉,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業而能解脫生死或自主於生死了。
這,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理。